马上就要五一小长假了,已经辛劳工作了小半年的小伙伴们,在这莺啼燕语的大好春光下,有没有计划好去哪玩呢?
是小河泛舟?或是登山远足?还是野营撸串?
而已蛰伏了一大个冬天的蚊虫大军也想好了,“你去哪我就在哪”!
因此,居家旅行的必备良品——驱蚊产品你选好了吗?
常见驱蚊产品如驱蚊花露水、驱蚊液及驱蚊乳等,属于卫生杀虫剂,是中国农药的一个品类,通常而言都具有不错的驱蚊效果。但我们在选用驱蚊产品时,不仅需要关注产品的使用效果,更应当重视其使用的安全性。
目前,我国农业农村部已批准驱蚊产品中所涉及的有效成分,主要有避蚊胺、驱蚊酯和羟哌酯三种。我们将结合风险评估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从安全性上对这三种产品展开比较,并给出驱蚊产品的选购建议。
驱蚊原理:研究表明,蚊虫是被身体热量、呼出的CO2以及人体散发的气味(主要包括乳酸、1-辛烯-3-醇)所吸引,因此一般“体味”越重的人越容易吸引蚊子。现今各种驱蚊产品作用方式基本相似,主要通过干扰蚊虫的嗅觉感受器,从而诱导蚊虫产生驱避行为。
风险评估: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表明,三种有效成份的急性毒性、眼睛刺激性、皮肤刺激性与皮肤致敏性都是比较小的,慢性毒性数据也未发现三者具有“三致”毒性(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但相对于避蚊胺和羟哌酯而言,驱蚊酯具有更低的毒性和刺激性。在典型的避蚊产品中,这三种有效成份的透皮吸收率的都在20%以下,表明有效成份经过喷洒或涂抹皮肤后,通过吸收而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中的可能性低。具体的危害数据可查看表1。
表1 避蚊胺、驱蚊酯和羟哌酯的危害数据
有效成分名称 | 避蚊胺 | 驱蚊酯 | 羟哌酯 |
结构式 | |||
分子式 | C12H17NO | C11H21NO3 | C12H23NO3 |
CAS No. | 134-62-3 | 52304-36-6 | 119515-38-7 |
急性经口LD50 | =1892 mg/kg bw | ﹥5000mg/kg bw | ﹥2000mg/kg bw |
急性经皮LD50 | > 5000 mg/kg bw | ﹥5000mg/kg bw | ﹥2000mg/kg bw |
急性吸入LC50备 | > 2.02 mg/L | ﹥5.1mg/L | ﹥4.364 mg/L |
眼睛刺激性 | 轻微刺激性 | 轻微刺激性 | 中等刺激性 |
皮肤刺激性 | 轻微刺激性 | 无刺激性 | 无刺激性 |
皮肤致敏性 | 无致敏性 | 无致敏性 | 无致敏性 |
典型产品的透皮吸收率 | 使用产品8h后,低于20%的外用避蚊胺产品会进入血液 | 含水/乙醇的驱蚊酯产品应用于人体皮肤12小时候后,检测得到14%的产品进入血液。 | 人体外试验中,24h暴露场景下,检测得到10.7%的产品进入血液。 |
致畸、致癌和致突变 | 无 | 无 | 无 |
备注:LD50 , LC50是指半数致死剂量,数值越大表明危害越小。
根据典型避蚊产品的风险评估结果,避蚊胺可安全用于12岁以上的儿童和成人,但是不能用于12岁以下的儿童;驱蚊酯可安全用于儿童和成人,虽然对婴幼儿风险可控,但是建议婴幼儿使用次数不超过1次/天。针对羟哌酯,美国EPA认为基于当前政策及现有毒理数据,无需开展定量风险评估,即认为羟哌酯在实际使用条件下是安全的。
流行病学调查:
当前仅有避蚊胺和羟哌酯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欧盟在七年时间内共统计了大约50亿次的应用情况,仅发现了242例避蚊胺事故,其中有13例严重病例,并有59例病例中出现痉挛的情况。美国在2009-2015年间也只统计到了214起与羟哌酯产品相关事故的发生,而且相对来说病情较轻,主要与皮肤、眼睛和呼吸道刺激相关,症状也很快消失。因此,整体而言,含这两种有效成份的避蚊产品事故发生率都是极低的。
选购建议:
1. 根据避蚊胺、驱蚊酯和羟哌酯三类主流驱蚊有效成分的风险评估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可知,这三种有效成份都具有比较高的安全性,适合消费者选择用于满足日常的驱蚊目的。但日常使用过程中,避蚊产品需要正确使用,如对于婴儿等敏感人群,可以选择相对更安全的驱蚊酯和羟哌酯,并减少使用剂量和使用次数。
2. 除了有效成份外,驱蚊产品中溶剂、香料、色素等也是潜在的致敏原,特别是对于敏感人群,应避免使用含酒精的驱蚊产品。
3. 驱蚊产品属于卫生用农药,因此驱蚊产品标签上必须要有“三证”编号,即农药生产许可证、农药登记证和产品标准号。不购买没有三证或者三证不全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