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备受瞩目的第17届的全球化学品法规年度论坛(CRAC 2025)上,业内资深农药管理专家杨永珍女士就全球农药登记管理的核心趋势与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度剖析。本次演讲旨在为身处复杂国际环境中的农药企业,提供清晰的战略指引。
全球农药登记的核心趋势
农药登记是全球市场准入的基石,其核心目标是平衡产品效益与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安全。当前,全球管理正呈现出几大明确趋势:
管理水平与原则差异化: 发达国家(如欧美)拥有以风险预防为核心的成熟体系,而发展中国家多选择跟随其标准。同时,各国原则各有侧重:欧盟采取“危害导向”,标准全球最严;美国则寻求“风险-效益”平衡;中国强调“风险控制”,并要求严格的本土化数据。
风险评估范围持续扩大: 评估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毒理学和环境,而是扩展至内分泌干扰、微生物代谢物、累积残留,乃至对蜜蜂等特定生态种群的影响,日趋严苛。
国际标准协调与数据互认: 以FAO/WHO和OECD为代表的国际准则与技术规范被广泛采纳,推动了数据要求的统一和互认,有效降低了市场准入壁垒。
鼓励创新与透明化: 全球监管机构普遍为生物农药等绿色产品开设快速通道。同时,评审过程的透明度(如公开征求意见)和沟通效率正成为主流。
全球农药再评审
值得注意的是,再评审的技术要求在不断革新。监管机构正将纳米材料、增效剂等新剂型纳入更严格的管理,并引入人工智能(AI)、(Q)SAR等预测模型来评估复杂终点,这不仅提升了评估的科学性,也对企业的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中国农药登记的困境与破局之道
对农药监管的启示
我国农药登记管理已进入科学化、严格化的新阶段,但与发达国家比较,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农药登记的再评审面临着严峻挑战。截至2024年,超过70%的有效成分和90%的制剂产品登记年限已超过15年,系统性的风险再评价工作刻不容缓。然而,再评审工作技术复杂、成本高昂,且我国目前不接受境外OECD-GLP数据,这进一步加大了企业负担和管理难度。
为保障“四个安全”(粮食安全、健康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我国农药管理体系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以下五方面加快建设:
完善法规:强化细化再评价法规和标准,构建登记与再评价以及登记续展一体化管理,实现农药全生命周期管理。
强化引导:调整登记政策,提高技术标准,淘汰高毒农药,激励低风险产品创新。
提升透明:推行评审公示和信息追溯,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增强监管公信力。
优化程序:推进登记资料数字化管理,搭建政企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审批效率。
健全机制:建立数据保护与补偿制度,鼓励数据共享,减少重复试验。
对中国农药企业的启示
日趋严格的国际监管,特别是欧盟的再评审动态,已对我国农药出口构成直接冲击。大量在中国仍合法生产的农药(如吡虫啉、噻虫嗪等主打出口品种)在欧盟被禁用或限制,同时,欧盟对安全剂、增效剂等新规也显著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和技术壁垒。
为此,企业必须采取以下三大应对策略:
关注动态,未雨绸缪:密切监测主要市场的法规更新,对产品前景进行正确预判,提前规划替代方案并做好成本预算。
调整研发策略:确保研发方向紧密贴合最新的安全与环境风险评估国际标准。
强化合规管理:建立专业的合规体系,并积极利用第三方服务机构,优化数据整合与提交效率,确保全球市场准入的成功率。
结语
全球农药管理正朝着更科学、更严格的方向发展。中国作为农药大国,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生产企业,都要主动适应这一趋势。监管层需加快完善本土化的再评价体系,而企业则需将动态关注、战略调整与合规创新相结合,才能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关阅读:
全球化学品法规年度论坛CRAC 2025「全球农药登记合规与创新」专场活动圆满落幕
美国加州农药登记效率再提升!CalPEST系统二次升级,产品续期即将开启
巴西MAPA农药登记官方答疑:新规要点、申请流程与实际案例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