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和《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要求,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印发了《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
《工作指引》是推动我国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的重要依据。国家将优先推进重点产品的碳足迹核算标准研制,实现在2027年前制定100项和2030年前制定200项标准的目标,以促进国内外标准的衔接与互认。
《工作指引》不仅明确了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的编制要求,还对核算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提出了规范指导,旨在帮助企业科学、准确地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确保结果的合规性和可信度。
以下是瑞欧科技结合行业情况整理出的企业需重点关注的事项,供大家参考:
“大门至大门”核算边界不可行
《工作指引》明确指出,对于面向终端用户或消费者的产品,一般采用“摇篮到坟墓”的核算边界;对于非终端消费产品,一般采用“摇篮到大门”的核算边界。具体产品核算边界可根据数据收集情况和需求评估。
然而,目前市场上有部分产品仅采用“大门到大门”的核算边界,这并不符合《工作指引》要求,无法全面反映产品的碳排放情况。
同理,产品碳足迹评价过程中所使用的碳足迹因子,也必须是“摇篮至大门”的排放因子,部分产品直接采用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大门至大门”的电力排放因子来进行碳足迹评价是不规范的。
网络查找的“碳足迹因子”不可行
开展碳足迹因子测算时,《工作指引》指出应优先采用经溯源性核验的实测数据,如无实测数据,可按照优先级顺序依次采用政府官方数据、行业经验值、文献值等开展碳足迹因子的测算,同时应注明所采用数据的来源,并开展数据有效性和不确定性分析。
在碳足迹核算中,碳足迹因子的质量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企业必须谨慎选择碳足迹因子,不能随意使用未经验证的数据来源。
为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企业应优先采用经过严格核验的专业数据库中的数据,确保其产品碳足迹核算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活动数据不清不可行
活动数据作为产品碳足迹核算的基础,《工作指引》规范了企业应优先使用初级数据进行核算,在初级数据无法获取的情况下,可按照优先级顺序依次使用统计数据、文献数据、估算数据等次级数据,并注明数据来源。
未来发布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可能会明确必须使用初级数据的环节和可使用次级数据的环节,并要求分排放类别进行活动数据收集,如原材料消耗、能源使用、运输方式、废物处理等现场活动数据,企业可参考该要求早做准备,提前应对。
随着我国碳足迹政策、方案的发布,企业的碳足迹评价工作将面临更严格、规范的要求。不按照规范、不使用权威的数据库、不严谨地开展数据收集与计算工作,都不能得到准确的碳足迹评价结果。
因此,企业在进行相关工作或选择第三方服务机构时,还需多加甄别。
▌附下载: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