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0日,ECHA正式发布REACH法规第三次联合执法行动的最终报告 (Forum REACH-EN-FORCE 3-Final Report)。REACH法规联合执法行动(REACH-EN-FORCE 3,REF-3)主要针对REACH注册义务、唯一代表(OR)合规性以及海关当局之间的合作进行执法,重点检查欧盟境内生产商、进口商及OR应对注册义务的合规情况。
自2013年起至今,ECHA分别针对委托OR的非欧盟生产商与欧盟境内进口商进行了检查。检查范围涵盖28个成员国,共抽查了1169家企业,涉及5746个物质。其中第二阶段的执法评估,共调查了641家企业,其中大部分属于中小型 (SME) 规模,后续ECHA也将重点评估和审核SME申请企业的真实性。在前两次执法行动的基础上,ECHA通过积极寻求与成员国执法当局和海关的联合执法合作,实行REACH-IT系统与海关系统的对接,与各成员国海关配合开展监管行动,多方面获取进口物质的注册相关数据或注册人信息,为调查供应链上的合规义务提供了便利。另外,后续ECHA也会着重加强对注册物质下游用途使用合规性和安全性的检查工作。
瑞欧对2015年执法检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
在抽查的1169家企业中,有13%的企业未能履行REACH法规下的注册义务。在第二阶段抽查的641家企业中,有9%的企业没有为进口的物质进行注册,2%的企业甚至未履行过REACH法规的任何义务,成为名副其实的“搭便车者”;在抽查的已注册企业中,非SME企业在应对注册义务时表现积极,申请SME企业的不合规数量比例高达80%以上。
其次,唯一代表 (OR)的不合规比例大约有34%,考虑到OR在供应链合规中的重要性,在检查的104个涉及多国供应链服务的OR中,32%的OR并未严格符合REACH法规Article 8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一、缺少OR委托协议,造成供应链上的OR身份与实际角色不统一;
二、OR的资质和能力不足以应对REACH法规,OR在注册卷宗质量和注册后的实际贸易、数据更新以及供应链信息(例如:eSDS文件)传递的管理等方面缺乏经验,以至于审查中有一半的OR未能提供注册相关的合规工作;
三、非欧盟企业委托的OR与其下游进口商之间的交流匮乏,超过20%的OR对进口商的信息一无所知,导致注册号在供应链上的传递出现脱节。
对于调查结果中不合规的企业,执法检查官一般采取“先礼后兵”的处理策略,即官方先通过口头或书面建议,以及行政指令的形式要求企业修订不合规的行为。如果遇到违规性质恶劣的情况,将处以行政处罚和刑事诉讼。截至目前,官方已对155家没有合规应对REACH法规的企业采取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值得注意的是,仅履行部分注册义务以及完全未履行注册义务的企业中,分别有12家和14家接收到了罚款或诉讼。虽然不同国家的执法机构对REACH违规行为的执法力度各不相同,但几乎所有的欧盟国家都对违法行为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其中比利时设定的罚款最高可达110万欧元。除此之外,在2013年有两家企业的荷兰公司被荷兰执法当局 (VROM) 要求提供注册的证明材料,并由于给出的资料不充分而受到VROM的起诉,监管之严格可见一斑。
在这样周期长、规模大的执法检查中,部分非欧盟企业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不合规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法规知识匮乏和委托的OR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差所致。为确保企业能够正确履行REACH法规下注册完成后的义务,避免在官方执法行动中受到处罚,瑞欧建议:
1. 对于未履行注册义务的企业,需要明确自己在供应链上的责任和产品的组成及吨位,与上下游沟通后,及时履行注册义务;
2. 对于SME企业,可以选择经验丰富和抗风险能力强的OR,寻求专业建议,积极开展注册及合规工作;ECHA也发布了一系列指南为SME企业提供帮助;
3. 对于委托OR的企业,在保证注册成功的同时,还需实现供应链上信息的有效传递,例如采用专业一体化的IT系统,管理注册号和传递供应链合规信息。
4. 阶段性的执法检查行动的结束并不代表企业合规工作的结束,随着欧盟执法团队与各国海关合作的加强,官方对法规应对情况的检查力度只会不断增强,涉及的检查范围和内容也会愈加广泛。已完成注册的企业想彻底打破REACH法规建立的贸易壁垒,必须阶段性检查注册文件的有效性、下游对注册额度的使用情况、吨位涵盖证明是否顺利发给每一个进口商、eSDS文件是否包含下游用途等。以上这些都将是欧洲官方每次执法检查的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