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作为我国推动低碳转型的核心制度创新,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成功覆盖发电行业并顺利进入第三个履约周期。然而,当前市场仍面临主体单一、活力不足等问题,亟需纳入更多高排放行业以释放减排潜力。
近日,生态环境部近期印发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碳市场首次扩围进入实施阶段,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为“双碳”目标注入新动能。
激活减排潜力:多行业协同助力碳达峰
此次扩围后,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年碳排放量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将贡献非煤电行业60%的减排潜力。
清华大学研究表明,工业领域节能减碳潜力高达13亿吨二氧化碳,远超火电行业(1.4亿吨)。通过设定行业排放上限并压实企业责任,碳市场将推动高耗能行业技术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为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80%的减排量支撑。
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
碳价信号的双重作用在此次扩围中凸显:
一是通过交易机制引导企业选择灵活减排路径,使边际减排成本趋同,预计社会经济成本将降低30%-50%;
二是吸引绿色金融资源流向低碳技术研发,撬动年投资2500亿-3500亿元。
例如,铝冶炼企业可通过碳配额盈余获得收益,水泥行业则能依托碳市场机制加速绿色融资。
重塑行业公平:破解碳泄漏与责任失衡
单一行业管控曾导致电力部门承担过重减排成本,并引发碳泄漏风险。
扩围后,钢铁、建材等高排放行业纳入统一碳价体系,可均衡行业间减排责任。
生态环境部采用“强度控制+免费分配”策略,2024年企业配额与排放量持平,2025年起逐步收紧,既保障平稳过渡,又避免冲击行业发展。
此次扩围既是挑战,更是重塑竞争力的契机。对此瑞欧建议相关企业:
技术升级:聚焦能效提升与燃料替代,如水泥行业推广余热发电技术;
数据管理:完善碳排放监测体系,确保核算透明合规;
碳资产管理:探索配额交易、CCER等多元化策略,规避履约风险;
战略布局:将碳成本纳入长期规划,外向型企业可借碳价对冲欧盟碳关税压力。
随着石化、航空等更多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将加速形成覆盖70%碳排放的监管网络,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样本”。企业需主动拥抱市场机制,将碳约束转化为绿色增长引擎。
以上部分内容来源:中国环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一文详解|碳排放量是如何计算的?核算标准如何?以涂料生产企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