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代理机构面临洗牌

食品法规新闻
2014年10月24日
      今年5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第五十六条规定:对在我国首次上市新品种、使用新原料和首次进口的保健食品实行注册管理;对其他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备案管理。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保健食品的注册管理将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一旦取消审批制,对企业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原已取得的保健食品批文是否将成“废纸”?对消费者而言,靠“蓝帽子”辨识保健食品真伪是否也将成历史?

  昨日上午,国家食药监总局食品安全监管司举办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培训班”在厦开班。这些对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利益攸关的问题,成为业内专家和监管工作者们讨论的焦点。

  代理中介机构面临洗牌

  根据现行规定,保健食品应当依法通过审批并取得产品注册证,拿到“蓝帽子”标志后,才能上市销售。据了解,注册需要提交的申报资料复杂,一些产品重复审批,注册检验流程时限长,这些广受企业诟病的行政审批制度缺陷,成为行业发展的障碍,也滋生了相关的腐败造假的“一条龙”服务。“备案制改革一旦实行,受冲击最大的是保健食品注册代理中介机构。”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国内至少有六成保健食品产品批文是通过代理机构获得的。一些有门道的个人或中介机构,即便在审批非常严格的时候,每年也可以拿到几十个产品批准文号。

  备案制不等于放松监管

  “目前的注册制度对企业影响最大的问题是在审批成本上。”我市一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业内人士测算,企业申报一个保健食品批文的平均成本一度达到30万元左右。企业经济投入太大,而且排队时间长、效率低,也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

  因此,取消行政审批,采用备案制管理成为业内不少企业的强烈呼声。不过,不少企业担心,备案制实施后,由省级食药监部门发放的批文“含金量”是否有所降低,进而影响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有的消费者可能会认为国家局的批文比省局的含金量更高,更可信。”

  对此,国家食药监总局食品安全三司副司长张晋京昨在开班仪式上表示,备案制不等于放松监管。他说,备案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要减少行政审批,下放权力;缩小保健食品注册范围,明确部分注册事项由省局审查;同时要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对风险较高的产品实行严格注册管理。他强调,实施备案制并不意味着不监管,而是随时监管、违者必罚。

关注 “瑞欧科技”
为您提供行业最新动态,解析市场发展趋势,共享优质免费资源,助力企业合规发展!
想了解更多法规相关,请联系我们
电话:0571-87103822
邮箱:customer@reach24h.com
相关新闻
食品企业建红黑榜 促行业大洗牌
专家建议加强对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 明确定义保健食品
使用新原料保健食品注册和首次进口的保健食品(不包含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保健食品)注册审批服务指南发布
中国保健食品亟待完善法制建设
我国将设“食药警察”机构 负责食药案件刑侦
网购保健食品乱象亟待整治
2019中国保健食品法规动态盘点
保健食品领域如何终结“猫鼠游戏”
保健食品成诈骗道具暴露监管漏洞
新疆乌苏市开展虫草类保健食品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