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委资讯:
1、工信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
2022年6月29日,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
《计划》明确,将推进重点行业节能提效改造升级。深入挖掘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节能潜力,有序推进技术工艺升级,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实现行业能效稳步提升。针对机械、造纸、纺织、电子等行业主要用能环节和设备,推广一批关键共性节能提效技术装备,加快提升行业能效。鼓励企业加强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公辅设施改造等。
到2025年,重点工业行业能效全面提升,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
2、 建立农村固碳监测体系 农业部、发改委印发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6月30日,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强调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提出六大重点任务:种植业节能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渔业减排增汇、农田固碳扩容、农机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替代。
3、 财政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新增碳中和相关内容
2022年7月1日,财政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办法》适度拓宽了基金的使用范围,在保留基金宗旨是“支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定基础上,增加“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绿色低碳活动领域,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容。
同时,《办法》明确基金通过有偿使用方式支持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产生应对气候变化效益的项目活动,以及落实国家有关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重大决策部署等活动。
地方资讯:
1、浙江省林业固碳增汇试点建设管理办法
2022年6月30日,浙江省林业局发布《浙江省林业固碳增汇试点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将进行林业增汇试点县和林业碳汇先行基地两大类试点。
《办法》要求试点县根据试点工作需要开展县级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与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先行基地要探索开展碳汇项目成效监测评估。
同时,《办法》明确,省林业局将在试点建设的资金项目、技术团队、科研项目、交易渠道、宣传活动等方面给予支持。
2、 深圳正式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将年CO2排放量3000吨的企业纳入碳市场
深圳市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将年碳排放量达到3000吨二氧化碳当量以上的碳排放单位及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碳排放单位列入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同时已纳入全国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的单位,不再列入本市重点排放单位名单,按照规定参加全国碳排放权交易。
《管理办法》要求:
重点排放单位于每年3月31日前提交其年度碳排放报告及生产活动产出数据报告,并于每年8月31日前完成碳排放配额履约。
当实际配额不足履约时,可使用CCER抵销,但CCER抵销比例不能超过20%。
重点排放单位应当在完成履约后,应于当年12月31日前在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指定平台公开上一年度目标碳强度完成情况。
3、 宁夏发布首个省级碳达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碳达峰十大行动!
7月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发布《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22年8月5日。
《实施方案》中提出将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低碳发展行动、交通运输低碳转型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生态碳汇建设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市因地制宜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
到2025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提高到28%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7450万千瓦以上,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提高到35.2%以上。
4、 香港交易所成立香港国际碳市场委员会 布局发展碳市场
7月5日,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宣布成立香港国际碳市场委员会(委员会),首批成员包括多家领先企业及金融机构,与香港交易所共同探索区域碳市场的发展机遇。
此次合作聚焦建设国际碳市场,利用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推动香港、中国内地及其他地区实现碳中和目标,及投入发展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生态圈的进程。委员会成员的专业知识和真知灼见将协助香港建设效率及成效兼备的国际碳市场,提供优越的市场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委员会将努力为促进区内向低碳经济转型奠下基础,将香港发展为背靠中国、立足亚洲、放眼世界的领先国际碳交易中心。
全国碳价:
数据来源:全国碳价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环境能源交易所,各地方碳价数据来源于各碳排放交易所
新闻来源:官方网站、国际能源网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们的服务:
企业/组织碳核算及碳中和 | 碳资产管理/CCER开发与管理 | 产品碳足迹核算/碳标签申请 |
活动/会议碳中和 | 低碳/零碳管理解决方案 | 低碳领域人员培训与能力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