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发布了关于2025年8月全国海关在口岸监管环节检出的安全卫生项目不合格食品信息的通报。
来源:jckspj.customs.gov.cn
本次通报共涉及617批次未准入境食品,未能获准进入中国市场。
不合格原因整体统计
瑞欧科技将本月所有不合格原因归纳为七大类别。统计结果显示,“药物残留/动物疫病”是本月导致食品未能入境的首要原因,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其次是“标签不合格”和“资质与文件问题”,三者合计占比超过总数的70%,反映出当前食品进口贸易在源头安全控制、标签合规性及流程文件准备方面存在显著问题。
各类不合格问题具体分析
1.药物残留/动物疫病(163批次)
动物疫病:问题极其突出,绝大部分涉及厄瓜多尔的冷冻南美白虾,因“检出动物疫病”被大规模退运或销毁。
药物残留:主要集中在肉类产品。大量来自美国的冷冻牛肉因检出醋酸美仑孕酮、莱克多巴胺等不符合规定;多批次美国产的冷冻熟鸡爪检出呋喃西林代谢物;来自西班牙、爱尔兰的冷冻猪肉产品检出睾酮超标;乌克兰的冷冻牛肉检出土霉素超标。
2.标签不合格(158批次)
这是一个覆盖面极广的问题。其中,来自意大利的调味醋和混合饮料、澳大利亚和德国的多款咖啡产品、日本的压片糖果以及韩国的益生菌固体饮料等,均因标签问题被拒。
3.资质与文件问题(120批次)
境外食品生产企业注册问题:问题显著,涉及大量日本产的清酒、美国产的酒花颗粒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的多款威化饼干。
产品未获准入:主要涉及印度产的冻杜氏叫姑鱼和马来西亚产的燕窝等。
货证不符:在印度、越南、加拿大等国的水产品、咖啡豆和冷冻鱼干中均有发现。
未按要求提供证书或合格证明材料:主要涉及日本的薯片和清酒,以及波多黎各的朗姆酒。
4.品质与感官问题(53批次)
储存温度不符合规定:瑞士产的奶酪产品因此问题被集中退运。
感官检验不合格:涉及新西兰的冷冻鹿尾、巴西和俄罗斯的冷冻鸡爪等。
检出寄生虫:大量来自挪威和英国的冰鲜大西洋鲑鱼因此被拒。
其他品质问题:如伊朗的开心果仁“酸价”超标。
5.食品添加剂问题(49批次)
超范围使用:英国产的蛋白棒因超范围使用三氯蔗糖、碳酸铵、番茄红素等多种添加剂而被集中退运。
超量使用:多批次来自厄瓜多尔的冷冻南美白虾被检出焦亚硫酸钠不符合标准。
其他添加剂问题:还包括挪威产的饮用天然泉水检出亚硝酸盐,日本口香糖检出柠檬黄,印度芒果原浆检出叶绿素铜钠等。
6.微生物污染(28批次)
霉菌和酵母超标:越南产的冷冻浓缩椰子水和速溶咖啡均有发现。
菌落总数超标:涉及韩国的海苔和印度尼西亚的干椰蓉。
沙门氏菌:越南产的生榨椰肉汁和冷冻去核榴莲肉中均有检出。
重点案例深度分析:厄瓜多尔冻南美白虾的“双重风险”
本月数据显示,厄瓜多尔的冷冻南美白虾成为未准入境的“重灾区”,其核心问题体现为“动物疫病”和“食品添加剂超标”两大风险。
风险一:动物疫病——生物安全与检疫风险
问题剖析:通报中大量的冷冻南美白虾“检出动物疫病”,根据《海关总署公告2020年第93号(关于进口厄瓜多尔冷冻南美白虾检验检疫要求的公告)》,产品每一批厄瓜多尔输华冷冻南美白虾应至少随附一份厄官方签发的正本兽医(卫生)证书,并在证书中声明,该产品经主管当局检验检疫,未发现中国规定的致病微生物、有毒有害物质和异物,及中国和OIE所列的疫病.如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等。
原因追溯:这表明出口国的养殖源头存在疫病流行,且在出口前的检疫监管环节未能有效筛查和控制。
风险二:焦亚硫酸钠超标——食品安全风险
问题剖析:焦亚硫酸钠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在虾类加工中常被用作漂白剂、防腐剂、抗氧化剂,以防止虾头和虾壳黑变(即“黑头病”)。根据《GB2760-202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焦亚硫酸钠可以用于鲜水产(仅限于海水虾蟹类)与冷冻水产品及其制品(仅限于海水虾蟹类及其制品),最大使用量为0.1g/kg(最大使用量以二氧化硫残留量计)。
原因追溯:这反映出生产加工企业在添加剂的使用上未能做到精准控制,或者为了追求过度的保鲜和美观效果而超量添加。
综合影响:这两类问题叠加,意味着相关批次的白虾产品不仅可能危害中国的水产养殖安全,也直接违反了中国的食品安全法规,因此会被海关采取了最严厉的退运或销毁处理。
综合性合规建议
基于本月分析,为确保食品贸易顺利进行,瑞欧科技向所有进出口从业者提出以下核心建议:
精准对标中国法规,杜绝标准误区:出口商和进口商都必须以中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为唯一准绳。尤其在食品添加剂方面,要从“能否用、用在哪、用多少”三个层面进行严格审核,切不可凭经验或他国标准想当然。
审慎对待中文标签,视其为产品的“通行证”:标签不合格问题持续高发,但又是最容易避免的错误。强烈建议企业建立一套严格的中文标签审核流程,确保所有信息真实、准确、合规,避免因小失大。
强化流程管理,确保单证一致性:务必在每次发货前,反复核对生产企业的在华注册状态、卫生证书信息与实际货物的生产批次、日期等信息,确保“货、证、单”三者完全一致。
保障供应链完整性,尤其是冷链:对于温度敏感产品,必须确保从出厂到消费者的全链条温度控制达标。有效的温度监控和记录不仅是法规要求,更是保障产品品质、避免经济损失的关键。
相关阅读:
476批次食品未准入境!资质问题、添加剂超标或滥用成主因(2025年7月)
海关总署: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GACC注册系统调整,企业申报迎来利好